close
M型上班族 薪水投資術

引自: 30雜誌 http://forum.30.com.tw/Board/show.aspx?go=1776
 
2010年到來,你有什麼投資願望?

勇渡海嘯後的第一個新年裡。景氣終於開始回溫,眼前開始有了新的投資機會,專家預估今年股市走上上下下波動的「W型」結構,領死薪水的上班族該如何出手?

30歲的王惠玲是典型的30世代上班族,他是一家食品業的行銷企劃,月薪約3萬元,因為想成家,他想要先存100萬元,但是已經3年沒調薪,他有機會趁這波回溫開始存錢嗎?

惠玲的同窗好友劉玉珍,最近剛買房子,要請惠玲參加「入厝」party。惠玲很訝異,同學為何可以買房子,而她卻是努力工作還是存不到錢的「月光族」?

玉珍告訴她,其實她之前薪水只有2.5萬元,但她要求自己1個月花費決不超過1萬元,每個月可以省下6成薪水,1年就可存25萬元,10年就有250萬元,「在凍薪時代,上班族一定要理財,長期投資,小薪水也有大財富,」劉玉珍說出人人都知道,但不會執行的答案。

第1課 M型上班族的宿命
做網站編輯的劉玉珍其實很早就對理財有研究,他早就認清自己是「M型上班族」。

30世代是最悶的世代,「現在是M型社會,而30歲上班族變為左邊窮人的機會更高!」富鴻理財顧問公司總經理黃信維說。

所謂M型社會,是指畫出社會的財富分配曲線,此曲線分成3塊,左邊是窮人,中間是中產階級,右邊是富人。如果從實質薪資成長率、失業率、經濟成長率、存款利率,4大指標,再對應觀察現在30歲、40歲、50歲的人,從大學畢業後開始工作的頭10年,他們遇到的台灣經濟情況(見表1),你就知道差異有多大,50世代是利率8%以上的黃金年代,40世代也有5%,但是30世代只有1%以下,起步的差異,更容易讓30世代年輕上班族淪為M型左端窮人的命運。

M型上班族的理財困境有3大特色:
1.凍薪族:30世代的上班族有一半時間處於實質薪資負成長時代。換言之就是薪水的漲幅追不上物價的漲幅,同樣都是賺3萬元,但是能購買的東西就比較少。看看圖1-1,你就知道2009年實質薪資成長率是-3.3%。

根據104人力銀行的調查,2009年社會新鮮人的起薪比5年前還低。

2.高失業風險:目前30歲上班族其實一畢業,就面臨4%以上的失業率(見圖1-2),很多人只能暫時屈就在約聘或短期聘僱工作。甚至,好不容易有了錢想存銀行,定存利率也不到1%(見圖1-3)。

3.經濟成長率低落:30歲上班族進入社會工作不到10年,已經遇到二次台灣經濟負成長(見圖1-4)。經濟成長率低代表賺錢機會少,對上班族的具體影響是:年終獎金縮水、創業的機會愈來愈少。

深知30世代M型上班族的無奈,但是玉珍不信邪,決定要找出一條理財的活路。「每月薪水只有3萬元的上班族,扣除生活費之後,只剩下6000元,這樣也能投資理財嗎?」

別懷疑,先穩穩地把6000元存下來,享受投資的複利,就有機會像劉玉珍一樣買到自己的房子。

第2課 不要小看一份薪水的力量
黃信維分析,在台灣經濟高成長的那10年,上班族的投資理財大約有兩種:一個是極端保守的定存族,錢只放銀行存定存;另一種則是積極參與台股漲跌的「勇敢投資人。」但台灣經濟現在號步入低成長時代,投資理財的方法絕不能像過去一樣,否則錢有可能越理越少。

如果放定存,現在定存利率不到1%,利息完全追不上物價;如果當「勇敢」投資人,借錢投資甚至短進短出,現在全球金融國際化,市場波動程度更高,獲利更困難。

「就像棒球一樣,現在年輕人投資理財要先安全上壘,不要一出手就想打全壘打。」黃信維認為,反而像劉玉珍一樣,能穩穩地把錢留住,賺一個比定存更高的利息報酬就是最好的理財方式。

從小錢出發也能累積出財富,因為投資最可觀的力量就是「複利」。所謂複利就是把錢拿去投資,賺得利息後,再把本金連同利息一起再拿去投資。歷經一段時間後,由於本金不斷地長大,就像滾雪球一樣,後面增長的速度就很驚人。

舉例來說:你如果存1塊錢,並將1塊錢放到年利率10%的投資報酬率上,根據七二法則,7.2年後,本金就能增加一倍,變成2塊錢。若再存到30年,複利結果就成為7.6元。

以此推算,假設每個月都存下6000元,工作30年後,本金就存了216萬元。每年10%的複利效果,30年後本利和會高達1184萬元。

每月只有6000元,30年後卻破千萬,這就是時間複利,聚沙成塔的威力。

然而,知道時間複利效果是一回事,但卻未必能真正能落實到日常生活上。

美國知名理財大師大衛巴哈曾提出「拿鐵因子」,就是因為看到大家亂花小錢而想到的理論。他呼籲,大家每天省下1杯拿鐵咖啡的錢,就能安穩退休。(省下1天1杯100元的咖啡錢,1年存下3.6萬元,若年利率10%,30年後近600萬元)其實背後的意義就是小錢的複利效果。

聯傑財務顧問公司執行長蕭碧華也說,人們常常夢想有一天掉下一大筆錢,卻不知道眼前的小錢也能長成大錢。不僅省下大衛巴哈說的拿鐵因子可以安穩退休,其實多打一份工,每月多賺6000元也是很好的方法。

第3課 存第一桶金愈早開始越好
知道時間複利的威力,但你可知道晚一年開始投資理財又會差多少嗎?

目前是復華投信副總經理的宋炎本,在他自己的著作《一生3錢過四關》書中提到這個例子。 (表1)

如果甲跟乙都是18歲開始理財,假設年報酬率都是10%,每年投資2000元。甲只投資前8年,後40年不投資,僅靠前8年的本金複利存錢;乙剛好相反,前8年不投資,後40年每年都投資2000元,那麼兩人到65歲時,甲只投資前8年累積的財富,居然比乙投資40年的財富還要多。

換言之,乙拖延了8年才開始投資,即使後面連續投資40年也趕不上前8年的複利效果,比甲少了快15萬元。

蕭碧華也提醒,很多年輕人都希望等加薪再來投資,卻不知道晚一年投資效果就差很多。甚至加薪遲遲沒有出現,就白白浪費年輕人最大的投資本錢——時間。

第4課 做長期投資的富公子
存錢之後,開始擁有投資的資本,但上班族理財投資,最怕耐不住性子。看著股市漲,就急著追高,看到大盤一往下,就急著出脫。

看看下面這個數字,你就知道你做錯了什麼。美國加州大學在1991~1997年間做了一個調查,發現積極進出股市的人年報酬率平均只有11.4%,而長期持有者卻有18.5%的報酬率。

《富爸爸窮爸爸》作者羅伯特‧清崎建議,最可能獲勝的投資方法就是「長期投資」。因為股市波動的高低點很難預料,如果投資放長線,讓時間熬過景氣循環,才能提高賺錢的機率。

清崎曾經把投資人分成7個等級(見下表),你可以先測看看自己屬於哪一級。絕大多數的人不是月光族,就是當短進短出的「聰明」投資者(其實就是投機客),這些都不可能賺進相當投資報酬率。只有盡快讓自己成為「長期投資者」才可能穩定獲利。

根據美國金融服務業市場研究機後Dalbar統計,1986年投資1萬美元在美國標準普爾(S&P)500指數,到20年後,2006年底,應該會變成9.46萬美元。可是同期間投資人平均報酬只有2.1萬美元,為什麼少賺了7萬多元?答案就是:他們不斷轉換標的,結果賺得比市場該有的報酬少。

第5課 設定合理的投資報酬
1年的投資報酬率該有多少才合理?

宋炎本研究,投資報酬率應該介於5%~10%。因低於5%被通膨吃掉,高於10%是投資高手才可能做到。

以《富比士》雜誌2007年的調查,號稱股神的華倫巴菲特長達40年的投資績效每年平均為24%。而其他世界知名的投資高手大多在10%~15%。

設定合理的報酬到底有什麼意義?黃信維說,合理報酬的勝算機率比較大,若想要一個超額報酬,其實等於跟市場對賭,就容易犯下短進短出的毛病。

第6課 投資理財追求夠用就好
有錢不是人生目的,而是為了實現人生的目標或計畫。宋炎本提醒,理財最高境界就是「要用錢的時候有錢用」,而不是一味追求財富數字的增加。

很多有錢人並不快樂,因為財富數字並沒有跟人生目標相結合,實現自己的價值觀。因此目前30歲上班族要理財的第一步,就是先放棄「1億元退休」這種純然數字的追求,而是先好好想想自己要做甚麼?需花多少錢。

儘管每個人追求的目標不同,不過宋炎本提醒,多數人一生中有4個錢關要過。所幸,錢關不是一次都來,而是在人生不同階段出現,因此可以有時間分別準備。

第7課 選定投資工具開始行動
越早開始,利用長期時間複利效果來累積財富是現在上班族最好的投資方式。雖然薪水少是一個投資的限制,但是較於40歲、50歲的人,現在年輕人可以小額投資的投資工具更多。

以定存來說,目前壽險公司推出的儲蓄險或利變型年金險都可按月進行,每個月5000元就能投資;而基金也能以最小單位3000元進行定期定額。甚至股票也能用零股買賣做小額投資。過去人家認為有錢人才能投資的房地產,現在都有年輕人自行組織合購團隊,1萬元就能當包租公。

總之,經濟大環境無法掌握,但是投資理財卻是操之在己。只要抱持正確的投資觀念,選一個適合自己的投資工具,你也可以像前輩一樣穩穩地擁有富足人生。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oJoSun 的頭像
    JoJoSun

    JoJoSun SeaGateGo

    JoJoS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